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本书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具体领导下,历时六年编写完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精华,并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最新成果。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了记述内容的完整性,将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 3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3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6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0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0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2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6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26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5
四、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农运动 42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2
工人运动的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初步开展 46
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53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55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共合作的建立 55
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和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60
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64
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64
国民党新老右派的限共、反共活动和共产党的退让 68
三、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72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73
湘鄂赣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 77
党的建设的推进和组织的发展 80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失败 82
国内外反动势力以蒋介石为中心的集合 83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84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其后的形势 86
危急形势下召开的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90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92
第三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97
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99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革命的低潮 99
八七会议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03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09
二、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12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向赣南闽西进军 112
古田会议与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117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120
三、革命走向复兴时的“左”倾错误的纠正和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23
革命的复兴和“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123
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129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方面建设 136
四、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141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41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144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和左翼文化运动 148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51
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56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156
红军北上,一、二、四方面军会师 159
南方红军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165
六、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69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16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171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73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 177
第四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81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183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83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188
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
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193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96
三、克服右倾错误,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201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205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局势和党的方针 205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百团大战 207
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214
打退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217
五、克服严重困难,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221
敌后军民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222
克服经济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228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230
六、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235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236
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238
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41
七、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整风运动 244
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 24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阐明
新民主主义理论 246
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47
八、党的七大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53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53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57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58
第五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265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67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党的方针 267
重庆谈判 270
政治协商会议 273
二、以积极防御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78
全面内战爆发 279
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281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83
三、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287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287
学生运动的高涨 289
人民运动的广泛发展 291
四、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292
挺进中原和战略进攻的全面展开 293
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 297
五、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301
阐明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经济纲领和军事原则 301
增强全党的政策和策略观念 303
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308
爱国民主运动的新发展 308
民主党派的历史性抉择 309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局面的形成 314
七、伟大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16
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 316
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8
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330
将革命进行到底 330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33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341
小 结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347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355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357
执政之初面临的考验 358
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361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364
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国营经济 369
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 371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373
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375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376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81
镇压反革命运动 385
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 388
三、恢复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展开 394
调整工商业和扩大城乡交流 394
民主建政和统一战线工作 398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 403
“三反”“五反”运动 408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411
四、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 416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6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420
引导个体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 425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29
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各项工作的推进 433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33
宣传思想工作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38
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441
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446
加强执政党建设和为增强党的团结而斗争 450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453
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45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确立的意义 45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 463
一、党的八大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65
“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465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71
党的八大后的进一步探索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476
二、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48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482
全党整风 486
反右派斗争 490
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494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49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97
九个月的初步纠“左” 502
“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的严重后果 507
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 511
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511
调整方针的初步贯彻 515
七千人大会及其后的进一步调整 519
五、经济上调整任务的完成和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526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526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错误批判 528
三年继续调整的决策和三线建设布局 532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宣布 535
六、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537
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发展 537
中美对抗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539
中苏论战和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542
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 545
十年建设成就和探索中积累的主要经验 545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553
探索中的挫折及其原因 556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对内乱的抵制与抗争 559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561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561
两次中央会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563
“全面夺权”导致全面内乱和对内乱的抵制 570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576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580
“斗、批、改”运动 581
九一三事件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585
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594
三、经济建设和科技等方面工作的艰难进展 597
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及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597
国防和科技战线取得的新成就 601
四、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 604
中美关系的突破 6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608
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609
五、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中断 612
“批林批孔”运动和围绕筹备四届全国人大的斗争 612
全面整顿的展开和“四五”计划的基本完成 617
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624
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抗议运动 624
粉碎“四人帮” 627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629
小 结 党在1949年至1976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 63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九章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643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646
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64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654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 660
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61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 668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72
拨乱反正中各项事业的发展 676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682
调整国民经济 682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687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 694
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 699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 705
四、党的十二大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712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712
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716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725
“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728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73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735
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739
五、党的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740
党的十三大 740
“三步走”发展战略 744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746
治理整顿的开始 748
六、外交、国防战略的调整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751
外交政策的调整 752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757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与初步实践 760
七、经受政治风波的考验和治理整顿的完成 766
1989年政治风波 766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770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773
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777
治理整顿的成效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781
八、邓小平南方谈话 786
第十章 改革开放新阶段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793
一、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796
党的十四大 79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的制定与实施 801
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和“八五”计划的完成 804
二、党的十五大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808
党的十五大 808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81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814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819
三、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822
科教兴国战略 822
可持续发展战略 826
西部大开发战略 828
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831
四、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